English

且看人们对晚会的议论

1999-10-17 来源:文摘报  我有话说

《扬州晚报》10.10

观众:春节晚会“硬伤”难容

春节晚会的“大厨”们,年年不辞劳苦、煞费苦心地做好“年夜饭”端上,然而记者采访多名观众,“食客”却未必领情,也不能怪观众太挑剔,因为春节晚会本身确有不少“硬伤”。

“硬伤”之一: 念电报许多观众都不喜欢听主持人在那里念电报,一看主持人拿着一打电报出来,赶紧趁机上厕所。除夕之夜,不能回国、不能回家的人们通过电报捎来问候,也无可厚非,但是能不能想些新鲜花样,既表示了祝福和心愿,又让观众喜闻乐见能够接受?

“硬伤”之二: 假掌声无论节目好不好,台下都是一片热烈掌声,镜头过处,不经意间你会发现一个领掌员正起劲地给现场观众做手势,大家在他的示意下不断地鼓掌。事实上观众不是傻子,什么时候该鼓掌,自己心里有数。而且,弄清了其中的“猫腻”,电视机前的观众也会有喝假酒的感觉。

“硬伤”之三: “动情点”1983年晚会上刘晓庆对四川家乡亲人的一声问候,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,此后《爱的奉献》等“动情节目”成为导演们一致看好的“保留节目”、“重头戏”。然而过犹不及,如今再想让观众流眼泪已经不那么容易。

“硬伤”之四: 大场面春节晚会现在动辄玩人海战术,然而效果却不一定理想,’99春节晚会的《新龟兔赛跑》就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范例。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一曲《相约98》只有两个伴舞,效果却出奇的好。对于热衷大场面的编导们而言,这种反差值得深思。

“硬伤”之五: 穿帮本来挺不错的一台晚会,因为一两个“穿帮”镜头,让观众如同年夜饭里吃出了沙子:镜头前忽然晃过一个后脑勺,音响灯光有时也不对劲。花了那么多的时间和人力物力来筹备,为何还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?

(《羊城晚报》10.11 邓鲁平 文)

明星:要想突破不容易

刘欢: 我认为春节晚会的形式应该有一定的突破,不能一心只想着怎样把一盘鱼香肉丝做得如何好吃,其实站起来瞧瞧,山珍海味多得是。

宋丹丹: 现在大家对春节晚会的期望值不像以前那样高了,多元化的生活也让大家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。演员每年往外掏东西,容易掏空自己,需要长期的积累,要沉淀有自己的本事。

赵本山: 春节晚会现场有意识的鼓掌往往搅乱了演出节奏。其实,观众“精”得很,你在台上抖一个包袱,刚说完上句,他就能接上下句———可别小瞧了观众!他们已经完全熟悉了晚会的运作方式,并带着挑剔、审视的目光看晚会。在舞台上,我越来越有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:以前参加晚会是想混个脸熟,如今就不是这个问题了。

严顺开: 春节晚会谁都想来,但谁都怕来,压力太大了。但它的收视率也太高,只要你真正有一手,可以一夜成名。春节晚会办到今天,要想有突破确实不容易,就像跳高跳到一定高度,再高确实很困难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